2025年4月12日,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(S202310608082)主持人,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1化工1班陈清琳同学在杨帆楼201对项目研究进行总结汇报。指导教师蓝平教授及部分教师、同学参加了总结汇报会。

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,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,导致环境中有机、无机污染物严重超标,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。废水中的铬通常以Cr(VI)和Cr(III)的形态存在,Cr(VI)的毒性比Cr(III)大300倍,而亚甲基蓝(MB)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染料污染物,即使少量的 MB(<7 mg/kg)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。水体中的有机染料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,急需开发既能有效净化废水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吸附材料。传统吸附剂(如活性炭)成本高昂且再生困难,因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。甘蔗渣是制糖业的副产品,具有可用性丰富、产量高、收集程序简单、成分相对稳定和性能均匀等优点。采用化学方法对甘蔗渣进行改性制备一种新型吸附剂,不仅可以减轻甘蔗渣处理的压力,还可以将甘蔗渣转化为环保产品,从而将“废物”转化为“宝藏”。

2023-2024年创新团队陈清琳、黄巧雪、卢日睦、卢家俊在导师蓝平教授指导下,成功开发一种基于农业废弃物的新型吸附材料——氢氧化钠改性甘蔗渣水热炭(AHC)。该材料以盐酸为催化剂、氢氧化钠溶液改性制成,表现出高比表面积(120.70 m²/g),对Cr(VI)和MB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73.77 mg/g、761.75 mg/g。实验证明用HCl催化、NaOH改性甘蔗渣水热炭通过优化孔径分布及引入含氧官能团羧基和羟基,实现了对Cr(Ⅵ)和MB的高效吸附。


利用化学改性甘蔗渣制备新型吸附剂AHC在去除水体中亚甲基蓝(MB)和六价铬(Cr(VI))方面表现卓越,为工业废水治理提供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,有助于实现亚甲基蓝和六价铬的无害化处理,推动绿色工业可持续发展。
该项目的研究成果2025年发表在“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, 195 (2025) 106736”SCI二区TOP期刊上。
撰稿:陈清琳;摄影:林铭濠